梁濤:從五個方麵入手擴大企業年金覆蓋率

12月26日金融一線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4》發布式在北京召開,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出席並發表講話。

梁濤表示,自2004年企業年金製度建立到今年已經全麵實施了20年,截止到2023年底全國企業年金積累基金3.19萬億元,基金組合是5590個,企業年金參保企業數是14.17萬戶,主要是財力較強的央企和國企,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個數達到了3144萬人,不足企業職工總數的7%。

他指出,企業年金製度的主要問題是覆蓋麵小,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中隻有7%左右有企業年金,無論是企業覆蓋率還是職工覆蓋率,各省之間、行業之間、國企民企之間差異均較大,主要問題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中西部企業參與率太低,而導致了公平性的問題。形成這個狀況的原因有五個方麵:一是企業的財務成本壓力大;二是建立的流程複雜,參與的成本高;三是新興業態建立年金存在一定障礙;四是企業年金的規模效益還難以顯現;五是企業年金提取環節的遠高於工薪類高收益。

梁濤建議擴大企業年金覆蓋率從以下五個方麵入手:

第一,統籌考慮三支柱的政策框架。進一步理順養老保障體係中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將降費與完善三支柱的養老製度的頂層設計通盤考慮,通過國家頂層設計,製定統一的長期計劃,適時放寬企業年金的具體條件,降低準入門檻,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麵,探索企業年金的自動加入機製,或者是合格默認投資機製。積極推動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勞動關係和諧的企業等規模相對較大或者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企業先期加入,後期逐步擴大到小微企業、低收入企業,以創新方式和宣傳渠道,同時鼓勵其他民營企業結合自身的情況,從低比例、小範圍起步逐步建立企業年金,用5-10年的時間漸進式地讓不同情況的企業分批自動加入企業年金。

二是打通一、二、三支柱之間資金流通的渠道。現在三個支柱都有個人賬戶,在功能上應該說是存在著重疊,建立促進三者之間對接的製度,可以提升二、三支柱的實用性和參與率,建議符合一定條件的參保人群將第一支柱的個人賬戶轉移到二支柱或者三支柱,並且實現市場化的投資,允許在職人員將其企業年金歸屬個人的資金轉移到第三支柱,對於所在單位未建立企業年金的允許將企業年金中可以用於個人的稅收政策轉移到個人養老金中,有效提升參與率。

三是以中小企業為重點,可以參照第三支柱的方式,借鑒職業年金的經驗,建議監管部門牽頭,各個地區搭建一個統一的信息化平台,建立簡易的企業年金計劃或者集合的年金計劃,各受托人可以協助平台建設,可以線上辦理企業年金,通過網絡完成方案報備等一係列流程,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同時針對中小企業的不同需求和發展狀況提供差異化的、多樣化的、可供選擇的集合企業年金品種,形成類似於大型和特大型企業才能達到的基金規模,並可以獲取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渠道,從而建立獲取更好收益的基礎。

四是完善稅製。建議在繳費環節企業納稅的8%應該可以全部稅前列支,個人繳費計稅基數取消3倍限製和進一步提高稅優比例,在待遇領取環節建議改為隻對繳費的本金部分征稅,對投資收益不再征稅,因為我們國家目前對個人的資本利得稅是暫不征收的。另外從稅製的統一性、稅製的公平性看,應該將企業年金的提取額工薪類的所得計入當年的綜合所得,並采取統一標準進行扣除後再征繳個稅。

五是提高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率是關鍵。